专注洪雅旅游!提供免费洪雅旅游咨询服务
电询 满意度:100%
雅女湖山水涧农家乐避暑电询 满意度:100%
瓦屋山雅舍·羌河伴岛“四大家族”中“杨家的顶子”的杨家,指杨治林为第一代的家族。杨家从花溪搬到柳江,至杨治林时开始兴旺发达,杨妻为“四大家族”中张家张遐生的姐姐。
杨家自谓“关西望族”之后裔,柳江一脉杨氏恪守祖训:世代立心为公,清廉自律,公奉天下,行善养心,乐天公益。杨治林娶张家女子为妻,为杨家进一步兴旺注入了新的血液。
张家数百年的家风传承到杨家,加上杨家子弟勤奋努力,杨治林带领杨家在民国时期的柳江,创造了既有财富,又有仕途的大家庭,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被传统文化奉为完美的家庭,杨家成为柳江四大家族中最有人缘,最令人敬重、最被人仰慕的家族。
杨治林于民国初期开办实业,从英国进口了“蒸气缫丝机”,在县城创办了“洪雅缫丝厂”。成为继何家“集义长”之后洪雅最早的现代企业之一。
杨治林有4儿1女,都有不小的出息。其中被认为最没故事的老二杨畅春(雨亭),早年病故。老三杨敬修(畅荣),在官场也当过民国政府四川省名山县县长、仁寿县县长,1950年前是洪雅县副参议长,1950年被处决。
杨家被世人当龙门阵话题的是老大杨雨楼和老四杨茂修。杨雨楼,名畅时,国民党员。1905年在嘉定联中读书,1908年考入北平法政学堂政治经济系,1914年毕业。历任贵州湄潭县知事,云南省长公署秘书、四川省长公署内务科长、川东道道尹、四川省保安处少将处长、四川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、四川省参议员。时为柳江籍人士中第一大官。“杨家的顶子”由此而来。
传说抗日战争时期,杨雨楼曾在重庆援救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逃脱国民党特务追捕。今已无法证实其真实性。杨雨楼在任省参议员时,是“公诚联谊社”创始人之一,公诚联谊社主要由四川原军政界上层人士和名流学者所组成。
1948年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,中共川西边临时工委决定争取一些开明的省参议员协助统战工作,便派人去争取杨雨楼,杨表示拥护共产党的政策。后经川西边地下党负责人吕振修帮助,杨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“新民主主义建国社”。
1950年,随着共产党新政权的建立,杨雨楼被川西区党委组织部长马识途介绍回洪雅工作。回乡后以开明绅士对待,出席了洪雅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。1951年2月,杨雨楼在镇反运动中亲见许多昔日熟人朋友被镇压,其中包括自己的三弟杨敬修,联系到自己担任过国民党政权多年职务,产生巨大压力,陷入极度痛苦和迷惘,春节时节,又闻听胞弟杨茂修在成都自杀的消息,对他造成更大刺激,也萌生了死的念头。
之后到县城参加人代会,离家前写好遗嘱,藏于家中。人代会后,杨雨楼去向老友牟继尧道别。在牟家书房,杨向牟讲了心中的迷惘和痛苦,并表示自己要以死向共产党死谏。牟劝杨不要冲动,杨说:“我心已死,遗嘱都写好了,请勿再劝。”决然离开回柳江。
牟感觉事态严重,找到县委书记郭岚汇报,请求阻止。郭便派县城绅商李良知去柳江劝阻。李待第二天上午走到止戈时,遇早上从柳江来人,问及杨雨楼情况,被告诉杨昨晚在柳江家中自杀了。李闻言,赶快回县城复命。杨茂修在成都自杀不到10天,杨雨楼在柳江自杀,时年59岁。
杨雨楼的胞弟杨茂修,字畅然,笔名“傻瓜”,1922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,受“五四”新思潮影响,准备赴法国留学。家里给他提出个条件:先完婚,后出国。这是他父亲早就给他定好的婚事,女方就是自己的表妹,四大家族中张家的女子张一君。
杨茂修对这个秀外慧中的表妹从小就喜爱,便立即答应。由于怕往返误了去法国的轮船,两家商定将新娘送到北平完婚。杨茂修考上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学,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了解,使他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,受到天赋人权、博爱、平等、自由这些西方思想的启蒙。
留法期间,与同时旅法的周恩来、邓小平、陈毅等有交往。那时法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,婚姻自由也成了青年人的时尚追求。
杨茂修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舞会上,认识了同在巴黎大学美术系读书的瑞典姑娘玛丽·安妮。玛丽·安妮出生于瑞典一个名门望族,开初他们的交往仅仅是同学关系,时间一长,她更多地接触了中国文化,了解到中国的民情风俗,对中国产生了一种美妙神奇的向往。双方产生了爱情,最后发展到同居。
已经结婚的杨茂修,随着感情的发展,玛丽·安妮的爱愈热烈,他内心的矛盾愈激烈,愈怕伤害她的心。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痛苦思考,杨茂修断然割断情丝,于1929年春,背着玛丽·安妮悄然离开巴黎,回到了上海。
玛丽·安妮发现杨茂修不辞而别,非常愤怒,拿起一支手枪立刻追到上海,在上海的旅馆里找到了杨茂修,誓与他同归于尽。好在被朋友劝阻,制止了一场悲剧,玛丽·安妮也原谅了他的不辞而别。
后来在朋友们的劝说下,玛丽·安妮接受了一夫二妻的中国特色婚姻,答应与张一君和睦相处,绝不排斥杨茂修与张一君的感情。
1929年夏,两人在上海教堂里正式结婚。杨茂修回国后,先后担任上海市政府科长,川军田颂尧军部顾问,国立北平大学教授,河北省政府秘书,武汉大学教授等。
玛丽·安妮曾先后担任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英语、绘画教师。就在杨茂修准备带玛丽·安妮和刚出生的孩子回柳江与中国妻子团聚的时候,抗日战争爆发了。
杨茂修到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,被任为联络处长,与各方面文化人打交道,宣传抗日。后来日军节节逼近,他带着玛丽·安妮和孩子由上海而南京,由长沙而武汉,最后撤退到重庆,连父亲杨治林驾鹤归西,也没能回家奔丧。
直到武汉大学迁到乐山,因为玛丽·安妮受聘于武大,两人才回到乐山。1939年,冯玉祥和郭沫若同到乐山动员抗日,玛丽·安妮首先响应,动员了自己保姆的儿子曾世明参加抗日队伍。在为抗战募捐中,她四处奔忙,受到冯玉祥的赞扬,冯亲笔写了“纪念木兰女,要学秦良玉”的条幅相赠,表彰她为抗战所做的努力。
此时,杨茂修才带着玛丽·安妮和孩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。张一君见丈夫回来,悲喜交加。那时,柳江读书人爱读吴方吉的《婉容词》,总把张一君比做婉容,将杨茂修比做负心的某生,对张一君抱以无限同情,对杨茂修予以谴责。
杨茂修也感到对不起张一君,他要补偿她十多年的苦,但玛丽·安妮能不能与张一君和平共处呢?结果玛丽·安妮不仅与张一君和睦共处,就是对周围的乡邻也非常和蔼。
她喜欢在柳江赶场,爱同卖菜的农民交谈,还经常去参加农家婚礼,将自己融汇在老百姓之中,因而深得柳江人尊敬,大家改口叫她“四太太”。
杨茂修也善于处理两位太太的关系,夫唱妻随,其乐融融。有人问他:“两个太太,你究竟喜欢哪一个?”他回答:“都喜欢。与张一君相处,犹如《浮生六记》中描写的古典田园风光,有芸娘一样的温柔淑女,有闲情逸趣,村家夫妇,似水流年。
与玛丽·安妮相处,则是西方女性的活泼与进取,一切都按约定的规则办,何时起床,何时读书,何时散步,都得准时,谁也不得违约。尽管有些机械,但催人奋进,不敢懈怠,不敢沉淀。”
他说这两种生活,他都兼而有之,也能在这两者之间求得平衡。他同情劳动者,反对独裁、反对压迫,在1947年任成都《华西日报》副刊主笔期间,以“傻瓜”笔名,连续在副刊上发表大量为下层人民群众鸣冤叫屈,脍炙人口的杂文,集结为《傻话集》出版。
《傻话集》继承了鲁迅杂文的战斗精神,对独裁专制、官场腐败、民间疾苦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讽刺。他的杂文短小精悍,加上幽默、讽刺,嬉笑怒骂皆成佳篇,读来趣味无穷,给人许多启迪。
玛丽·安妮从1929年到中国,1951年回瑞典,其间20多年跟随杨茂修足迹遍及上海、北平、成都、重庆、乐山、洪雅,也留下了许多轶事。
1939年,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,杨茂修和玛丽·安妮从成都回到洪雅,住在县城。一个从未见过外国人的小县城,忽然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人,立即轰动了全城。只要玛丽·安妮一上街,后面就跟着一大群人。她总是和颜悦色地与人交谈,渐渐大家和她熟悉了,都很尊敬她。
日子一长,县立中学特聘她为义务英语会话课教师。时值抗战,她对中国抗战极力支持,讲课内容几乎全是激励民众抗击侵略的常用英语,如进行动员民众抗日会话等。她还宣传开展体育运动,洪中校门前的文昌宫沱,碧水蓝天,是一个开展游泳的好场所。为了开化社会风气,玛丽·安妮鼓动学生们去游泳,还捐资在文昌宫沱畔建造了一个跳水台,由她自己率先作游泳示范。
那一天,“洋女人要下河洗澡”的消息传遍县城,成百上千人聚集在文昌宫沱两岸观看。成为洪雅体育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。后来在柳江杨村河畔,也是玛丽·安妮开启了女人游泳的先例。
那时在靠近曾家园的河边,有一处叫“半潭秋水一房山”的地方,楼阁掩映,绿树成荫,潭水清澈,碧波荡漾,是柳江天然的游泳池。玛丽·安妮来到这里游泳,完全是一条爆炸性新闻。
不久前柳江老秀才姜文仲因为穿错了女人的裤子,上街喝茶时被人发现,老秀才视为奇耻大辱,羞愧难当,从此闭门不出,闷死在家。柳江是连衣裤都不可错穿的礼仪之乡,如今竟有女人下河游泳(洗澡),岂非一大罕事。
无数柳江人围在杨村河两岸,争着看稀奇。玛丽·安妮面对围观者似乎受到极大鼓舞,表演了各种泳姿给大家看,并招呼小孩子们一同游泳。
在柳江,玛丽·安妮在与张一君的关系上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母爱。她对张生的孩子视如己出,爱抚备至。孩子也喊她为妈妈,毫无芥蒂。
有一段时期,她还将张一君所生小儿子带到成都抚养,送入学校念书,亲自带着孩子睡觉达二年。直到1951年她回瑞典之前,才将孩子送回柳江老家。
此后数十年间,她每年都从瑞典汇款给张所生的子女。玛丽·安妮去世后,其子杨艾南遵母嘱,对居住在中国的三个弟妹关怀备至,经常回四川探望。
1951年初,柳江亲戚和朋友被镇压的消息不断传到成都,其中就有老丈人张亮泉、三哥杨敬修,对杨茂修产生极大震动,他服安眠药自杀,被及时发现抢救脱险。
之后,柳江农会派人到成都要将其押解回洪雅接受批斗清算。杨答应容他两天处理事务,当柳江农会的人再次登门时,杨茂修已上吊自杀了。
玛丽·安妮告诉来人,杨死前留有文字,来人在书房看见杨茂修绝命诗一首:“上穷碧落三千界,留取名声四十年。海角天涯何处会,哪分天上与人间。”来人见杨茂修已死,仍不放过玛丽·安妮,便要押解玛丽·安妮回柳江接受批斗清算,玛丽·安妮以自己是瑞典公民为由严辞拒绝跟随农会人员回柳江。
杨茂修与玛丽·安妮有二子。杨茂修自杀后,玛丽·安妮申请,带次子杨艾南于1951年回瑞典。大儿杨更生因超过18周岁(已参加工作),不能同母亲回瑞典,便独自留在成都。后经玛丽·安妮多年努力,才于“文革”前回到瑞典。
1982年,玛丽·安妮去世。杨艾南曾任瑞中友好协会负责人。曾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。在瑞典开有上海饭店、香港饭店,经常接待中国到瑞典访问的官员。
20世纪80年代初,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访问瑞典期间下榻上海饭店,杨艾南向其反映中国的妹妹杨纯英“文革”前参加中专考试,被乐山卫校录取后不准入校学习,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。不久后杨艾南的妹妹杨纯英便被安排到花溪乡卫生院参加了工作。杨艾南两兄弟近年来经常回家乡看望中国的弟妹。
在柳江老家,杨艾南留下了这样一首诗:“岁月蹉跎五十秋,万里寻踪故国游。老屋半间锁幽梦,一道残墙绝风流。万阶绿苔陈旧事,小径蔓草抛烦忧。自古兴衰由天幸,一代欢愉一代愁。”
发表评论